李锦记跨界追求“爽指数回报率”的另类投资 | IIR · 留声机

关于我们    李锦记跨界追求“爽指数回报率”的另类投资 | IIR · 留声机

 

机构投资者评论Institutional Investor Review:记录最杰出的投资人物与事件

 

文 | 迦南

出品:机构投资者评论

转载授权、商务合作等请联系后台

 

据李锦记集团官网消息,李锦记家族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宣布,2021年7月26日,李锦记集团主席李文达先生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详离世,享年91岁。

从1972年正式掌管李锦记,在长达约半个世纪的掌权中,第三代传承人(第一代为李锦裳,第二代为李文达的父亲李兆南)李文达将李锦记由一家家庭小工作坊变为一个超级大的商业帝国,由主业酱料变为酱料+健康产品,业务除涉足新能源、房地产、健康产品等外,还做起了投资。

自1888年创立至今,历经百年沧桑,李锦记留给世人的不仅仅只是百年品牌和巨大的财富,还有树立了华人家族治理与传承的典范,并在2003年创立了家族委员会,不再指定接班人。

就连柳传志也曾说,如果要做百年老店,中国民营企业最好去学习李锦记。

如今李锦记第四代传承人已于20世纪80年代陆续进入李锦记开始接班。第五代传承人中最大的为80后,由于基本都在国外长大,他们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重新认识中国的文化,还要承担李锦记未来希望的重担。

而清华则曾成为他们学习这些内容中的重要一站。

 

第四代已接班,开启追求“爽指数回报率”的另类投资

李文达有四儿一女,分别是长子李惠民、次子李惠雄、三子李惠中、四子李惠森,以及女儿李美渝,都曾被送往海外留学,且好几人都是从南加州大学毕业的,可以说亦兄亦校友,这份感情更加深厚。

从80年后,他们逐渐进入家族企业内开始工作。

据福布斯2018年报道,长子李惠民负责家族投资;二子李惠雄负责管理家族基金会,此前担任酱料集团主席;三子李惠中则为李锦记酱料集团的现任主席,四子李惠森为健康产品集团主席,承担的是拓展李锦记新领域的任务。

其中三子李惠中为李锦记酱料集团带来了“新能源”,大规模采用了绿色新技术。2012年,投资兴建生物质燃料储仓;2013年,导入地热热泵系统,系于国内首家;2015年,李锦记光伏发电站并入江门电网电站成功,成为全国第一家启用光伏发电项目的调味品企业。

四子李惠森和其父亲李文达一样,独有一种“创业”精神,并在接班过程中,开启了跨代的另类投资——爽资本(李锦记健康产品集团旗下子公司),李惠森任爽资本的首席无形官。

李惠森毕业于南加州大学企业管理和财务专业。回香港后先是担任花旗银行的理财顾问,随后进入李锦记担任人力与财务管理工作。

但他天生爱运动、爱尝试,热爱高山滑雪、踢球,喜欢挑战极限,信奉“永远创业的精神”。他曾从父亲借钱创办了连锁餐厅健一小厨,同时还尝试进入房地产行业。

1992年,是李锦记真正多元化的开始。

据界面新闻报道,1992年,李惠森遇到他的同学潘光宇,从他口中得知中国第一军医大学有一个高科技研究成果叫复合多糖,正在寻找代理商。

于是,李锦记集团与第一军医大学(现在的南方医科大学)合作,推出中草药保健品,并成立无限极中国保健品有限公司(原广东南方李锦记营养保健品有限公司)。1994年,李锦记健康产品集团有限公司成立。

不过无限极除保健品外,如今还有护肤品、个人护理品、家居用品等。2015年,李锦记健康产品集团创建了“天方健”,主要业务为中药材种植管理与销售等。

除保健品和中草药外,李锦记健康产品集团还将触角伸向智能可穿戴设备上,2014年成立了爽乐科技健康有限公司,玩APP、卖智能手环和健康监测设备。

2015年发售了第一款可穿戴设备HeHa Qi手环,具有计步、跑步、睡眠、检测心率等功能,还借鉴了微信走路排名功能,可在Heha APP上建立群组聊天以及查看排名。

2015年,成立了无限极物业投资,2021年更名为爽物业,将触角伸向房地产。目前已在中国广州、香港、上海分别购入无限极中心、无限极广场(其中无限极广场原名维德广场,2003年被摩根士丹利购入,2006年3月以26亿港元售给麦格理。2010年,李锦记健康产品集团以约40亿元向麦格理购入维德广场,并于同年12月17日改名为“无限极广场”)、无限极大厦(2015年,李锦记及万科置业(香港)旗的合营公司Bayline Global Limited以总价57亿元人民币,收购上海企业天地3号,后更名为无限极大厦)等物业,并在英国伦敦购入芬乔奇街20号等。

2017年,爽资本投资成立。这是一家持续扩张的全球创业投资公司,投资偏早期天使阶段,以共创更爽的、幸福的世界为使命,并试图建立一个“爽”的生态圈。

爽资本优先考虑的并非财务投资回报,而是“爽回报率”(Return of Super Happiness,ROSH),这是其衡量所有投资的标准。

在此之前,李惠森就曾将“爽文化”贯穿到每一个家族成员的生活中以及李锦记健康产品集团的企业文化中,让每一个人追求“爽指数”,由此推崇“思利及人”的经营理念。

比如,李惠森曾常在会议结束后,针对开会内容、午餐、工作进度、个人感受询问员工的“爽指数”,借此了解员工的内心感受和贴近员工的内心。举个例子,以10根手指为准,员工伸出的手指越多,就表示他对某件事情的满意度越高。

2017年,爽资本发起了一项全球行动来共创更快乐的世界的“爽挑战”,并设立了100万美元的投资金额。

在决赛日,来自英国的致力于帮助落后农村地区和农民用互联网获得农耕信息的WeFarm项目以及来自坦桑尼亚的智能废旧品医疗保险(Smart Garbage Medical Insurance)项目分别获得了25,000美元和35,000美元的投资资金。

爽资本对于所要投资的行业、投资阶段或地理位置没有任何限制,在退出时间上也非常灵活,可快可慢,也会鼓励企业发展可以传承到下一代。

爽资本也不对自己或合作者设限,涉及行业包含食品/农业技术(Ynsect、plantix、green Monday等)、健康/医疗科技(zebra、trusst、migvax等)及其他(玩创lab、intuition robotics等);还有一些风投机构,如美国的Happiness Ventures、sosv等,欧洲的Epidarex、atlanticlabs等,以色列的OurCrowd、Terra Venture Partners以及中国的心元资本等。

 

三代同堂曾同出席清华毕业典礼,第五代接班人已在路上

在李惠森执掌无限极创业的过程中,彼时,受97年金融风暴以及各种因素影响,以直销业务起家的无限极曾被公司建议关闭直销业务,这引起了李惠森的强烈不满,“我当时觉得很不爽,这些年我做了那么多事情,你们却决定不做了。”

一气之下,李惠森想要自立门户。最终在李文达的劝说下,李惠森放弃了这个念头。最终直销业务得以保留,家族也没有分裂。

这给了曾亲历两次家变的李文达以深深的触动,为此他建立了一个凌驾所有人之上的最高决策机构——家族委员会,并不再指定接班人,同时将第四代送到瑞士管理学院、哈佛大学等地继续进修。

该家族成员原本有7人,李文达及其夫人在加上5个子女,家族委员会主席施行轮值制。2005年以来,该家族委员会引入了一名家族外的专业人士—香港贸易发展局前总裁施祖祥,以避免自家人对家族事业的讨论过于主观。

该家族委员会下设家族办公室(FO)、家族基金(FF)、家族学习与发展中心(FCOC)、家族投资公司(FI)、家族业务等。为配合家族委员会,李文达还制定了李锦记家族宪法。

在决策方面,一人一票,重大事件必须75%通过,一般事项超50%通过就行。

如今,李文达的子女们已经顺利接班。对于第五代,李惠民曾表示,实际上第五代人对接管公司没有任何兴趣。严谨的企业制度压力以及强大的家族价值观压力,这并不是他们所能承受的。

第五代的李锦记传承人们散落在世界各地,从小接受的是西方教育,甚至大多数都不会说国语。他们更喜欢选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第五代的教育是目前家族中关注的核心问题。家族为他们准备了充足的教育预算,这约15位接班人可以选择自己想读的专业,想读多久就多久。如果有兴趣,可以一直读下去。

但是对于李文达以及第四代传人来说,他们不会放弃每一个为家族血脉延续的机会。

2006年,李文达将这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孩子召集到一起,并分两批送到北京参加“李锦记第五代清华暑期学习班”,其中最大的21岁,最小的只有10岁。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学员都获得了结业证书,只有10个人获得。而前来参加毕业典礼的亲友团更是规模空前,李文达及其夫人还有来自5个家庭的父母全部到来,三世同堂共同出席清华毕业典礼。

作为一个家族企业,把如此多的下一代同时送到清华大学学习,在此之前从未有过。

这一幕让原清华常务副校长的杨家庆有些激动不已,“我感觉这里蕴含着这样的内容:李锦记在初步实现了‘把中华饮食文化推向全世界’的梦想之后,它还有第二个梦想、第三个梦想,李锦记的事业要后继有人,要为李锦记的明天、后天,培养一支骨干力量”。

另外,家族委员会也为第五代提供了对家族企业了解的机会和环境。2015年和2017年,当家族委员会分别向这些第五代发出邀请时,李学礼、李学勤、莫礼逊(李文达女儿的孩子)和李学韵接受了邀请,并成为了李锦记家族委员会中的一员。

这意味着,第五代渐渐开始接班了。由于由第四代去讲述家族企业的事情或者价值观等,可能会存在代沟,但是如果由第五代自己去讲,他们就更容易接受。随着第五代的加入,也有助于引进新思想,架起与第四代之间的代际沟通桥梁。

如今,这四位已是家族委员会的第五代成员,在将来,或许会引来更多的家族成员回国接班也未尝不是可能。

 

变局者:第三代跳出酱料,开启新世界

李锦记起源于百年前的个人家庭手工作坊。

李文达的祖父李锦裳本是广东新会七堡人,生于1862年,幼年丧父。孤儿寡母受尽村中豪强欺凌,后搬迁到珠海南水镇,南水历来以产蚝出名。母子二人经营一家茶寮,靠着卖茶水和蚝豉为生。

有次煮蚝做蚝豉忘记熄火,锅中的蚝水变成了黑色糊状的液体。李锦裳舍不得扔,尝了一下,觉得味道鲜美,便放在茶寮里卖,这便有了蚝油和李锦记的诞生。

随着李锦裳年事已高,1920年,李锦裳将股权分为三份,3个儿子均等继承,长子李兆荣、二子李兆登、三子李兆南,这是一种为了家族利益平衡而进行的财产分割模式。

此时李锦记进入兄弟合伙的纯家族企业发展中,开始了第一次分裂,包括在统一股权、拓展海外业务和扩大生产规模上都有分歧。

在守业还是创业上,李兆南两个哥哥发生了分歧。这场争议直到1972年,以李兆南退休前,在其子李文达的支持下,施行MBO与反收购,最终举债以460万港元收购了其他人的股份而落幕。由此,李文达成为公司第三代掌门人。

李锦记的第二次MBO,也是在李文达的手中完成的,这一次又是家族分裂。

李文达接手后,邀请其弟弟李文乐一起管理,并给与其相当可观的股份。后李文乐患病,对企业的发展开始变得保守起来,而李文达和其父亲一样,有着自己的雄心与抱负。

兄弟俩因为对企业发展看法不同,再一次面临分裂危险,甚至诉诸法律,最后庭外和解。这期间,李锦记被迫关闭半年。

到了1986年,李文达通过借债以8000万港币收购李文乐持有的全部40%的股权,此后李锦记再次陷入负资产运作,发展停滞。自此,兄弟俩的感情也走到了尽头,从此再无往来。

李文达接手后,跳出单一产品的虾酱和蚝油局限,李锦记延伸到酱油以及其他酱料产品。从“简化”酱料开始,李文达会多做一些快用的东西,适应消费者。他发明了很多酱料,比如醉鸡汁、蒜蓉豆豉、多种辣椒酱等。

一条酱料之路通罗马,凭借酱料李锦记不断崛起,将自己的商业版图延伸到世界多个国家。如今的李锦记的酱料已经多达200多种,产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还在世界各个国家建立了厂房。

然而李锦记并没有满足于酱料业务,从90年代开始不断开拓多元化业务,并通过旗下的李锦记健康产品集团开辟了新的世界,让李锦记集团发展成为一家拥有多元化业务的现代化企业,业务包括中草药健康产品、中药材种植与销售、物业投资,以及为初创企业提供风险投资等。

2021年8月2日 17:43
浏览量:0
收藏